药酒配方网 - 养生药酒制作指南

展开菜单

小黄芪酒

小黄芪酒
小黄芪酒[药物组成] 大黄(判,生)一两 山茱萸二两 干姜(炮)三两半 黄芪 独活(去芦) 防风(去皮) 甘草(炙) 白术 蜀椒(去目并闭口者,炒出汗) 附子(炮,去皮脐) 牛膝 芎劳 细辛(去苗叶)各二两 当归(切,焙) 桂(去皮)二两半 葛根 秦艽(去苗土)乌头(炮裂,去皮脐)各二两[功能主治] 治血痹及诸痹,甚者四肢不遂,风湿寒痹,举体肿胀,疼痛不仁,兼治风虚,痰癖,四肢偏枯,两脚软弱,手不能上头或小腹缩痛,胁下挛急,心下有伏粱,胁下有留饮,夜梦悲愁不乐,恍惚善忘,由...

乌麻人参酒

乌麻人参酒
乌麻人参酒——原名“乌麻酒”[药物组成] 乌麻十两 人参 防风 茯苓 细辛 秦椒(炒,出汗) 黄芪 当归 牛膝 桔梗各一两半 干地黄 丹参薯蓣 矾石(煅)各三两 山茱萸 川芎各二两 麻黄(去节) 白术各二两半 五加皮 生干姜各五两 大枣 钟乳粉(别以小袋子盛)各二两[功能主治] 治筋虚极,精神抑郁多悲思,腹内疼痛,脾胃虚寒,十指甲痛,手脚拘挛,运动不利,转筋频频,舌卷,睾丸收缩,唇青,面色苍白,不思饮食。[用法用量] 每次温服三合,每日二次。[制备方法] 上药判散,用清酒二...

复方五味子酒

复方五味子酒
复方五味子酒[药物组成] 五味子一石 防风(去叉)一两 枸杞子(用根白皮,判)一两 牛膝一两 牡丹(去心)一两 肉苁蓉(切炒)一两 黄芩(去黑心)一两 白术一两 丹参(去土苗微炙)一两 当归(切焙)一两甘草(炙判)一两 枳壳(麸炒,去瓤)一两 桂(去粗皮)一两 厚朴(去粗皮,涂姜汁炙五遍)一两 五加皮(判)一两 泽泻一两 知母(焙)一两 细辛(去须叶,轻炒)一两 白芷(炒)一两[功能主治] 治营虚卫实,肌肉麻木,病名肉苛。[用法用量] 每日空腹午时、夜卧,各温服五合,久服渐...

风痛酒

风痛酒
风痛酒[药物组成] 防风 秦艽 鳖甲 晚蚕蛾 虎胫骨 牛膝各21g 羌活9g 当归跖9g 油松节30g 萆解30g 枸杞45g茄根36g苍耳子36g[功能主治] 强肾祛风,治疗肝肾不足,风湿人络之风湿疼痛。[用法用量l 随性饮之,勿令醉。[制备方法] 烧酒5L浸一日,煮一二炷香,埋一宿。[资料来源] 《珍本医书集成》...

槐枝酒

槐枝酒
槐枝酒[药物组成] 槐枝[功能主治] 治肢麻痿痹。[用法用量] 适量饮服。[制备方法] 槐枝煎汁,如常酿酒。[资料来源] 明·《本草纲目》...

牛膝附子酒

牛膝附子酒
牛膝附子酒[药物组成] 牛膝15g 秦艽15s 天冬15g 薏苡仁10g独活10g 细辛(炙)20g 制附子10g 巴戟肉10g五加皮15g 肉桂10g 杜仲15g石楠叶10g[功能主治] 手臂麻木不仁,腰膝疫痛,行步脚弱,屈伸挛急,四肢不温及阳痿,便溏,肌肉疫痛。[用法用量] 每次服15ml,渐加至25ml,每日三次。早、午、晚各一服。[制备方法] 上十二味,捣细,用几清酒浸于瓶中,冬十日、春七日、秋五日、夏三日后开封,去渣备用。[资料来源] 《药酒验方选》...

独活杜仲酒

独活杜仲酒
独活杜仲酒——原名“独活酒”[药物组成] 独活(去芦)半两 当归(切,焙)半两 杜仲(去皮,切,炒)一两 芎劳半两 熟干地黄(焙)半两 丹参一两二分[功能主治] 治腰脚冷痹麻木疼痛。[用法用量] 每次温服一盏,不拘时,常令如醉,不能饮酒者,酌量饮服。[制备方法] 上药判细用酒五升,放人瓷瓶内浸,密封,以重汤煮一二时辰,取出候冷开封。[资料来源] 宋·《圣济总录》按:方中独活祛风胜湿,散寒止痛,并人肾经;当归、川芎、丹参、地黄,滋阴养血,活血通络;杜仲壮腰补肾。全方药性温和,...

海桐皮枳壳酒

海桐皮枳壳酒
海桐皮枳壳酒——原名“海桐皮酒”[药物组成] 海桐皮 五加皮 川独活 防风 枳壳杜仲(炒)各一两 牛膝 薏苡仁各二两 生地黄半斤[功能主治] 治风毒流于脚膝,行立不得。[用法用量] 每日三二杯,空腹服,每日三四次,常使酒气醺醺不绝。[制备方法] 上药判细,用绵包裹,以无灰酒二升浸,春七日,秋冬五日,夏三日。[资料来源] 宋·《圣济总录》...

芍药酒方

芍药酒方
芍药酒方[药物组成] 芍药二分 虎骨(炙)一两[功能主治] 治风毒,骨髓疼痛。[用法用量] 每次服二合,每日三次。[制备方法] 上药研为细末,用夹绢袋盛,酒三升,浸五日。[资料来源] 晋·《肘后备急方》、明·《普济方》...

麻仁酒

麻仁酒
麻仁酒[药物组成] 火麻仁[功能主治] 治骨髓风毒疼痛,不可运动,肠胃风毒及燥结不通。[用法用量] 空腹温服一帖。[制备方法] 火麻仁水浸,取沉者一大升曝干,放人银器中旋旋慢炒香熟,人木臼中捣至万杵,待细如白粉即止,平分为十帖。每用一帖,取家酿无灰酒一大碗,同麻粉、用柳槌蘸人砂盆中擂之,滤去壳,煎至减半。或取火麻仁,袋盛浸酒。[资料来源] 宋·《太平圣惠方》、明·《本草纲目》...